但是还有书籍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46

详细剧情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长篇影评

 1 )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导演手记

这一集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在这集里,我们并非要表达读纸质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而是让更多人了解,纸质书在记录和叙述功能之外, 被赋予的更多内涵、美感和意义。

本集由最“艺术范儿”的导演王悦阳执导,在她的镜头里,三个做书人的故事,也呈现出一种似水流年的意味。下面是她写的导演手记。

—————————————————————————————————————————————

2020年的第一天夜里和团队的朋友们一起看了我拍摄的这一集,虽然已经看过很多很多遍,但是想到这一遍过后,它将不再有什么改变,永远留在那里了,还是觉得很特别。

在决定这一集的主题是设计师后我兴奋地(瞎)想这一集在视觉上绝对是非常有表现力的:想象一摞洁白赤裸的稿件经过设计师的手改头换面,这就和那些教人穿衣或者装修房子的节目一样总能吸引人耐着性子看下去……可是临了才发现,原来那些最富有魅力的变化场景都发生在这些设计师的脑子里,而且它们大都已经发生过了。因此现在呈现出的状态大部分是拍摄对象对设计思路的陈述,这也就成为了我的一个遗憾。

还能想起很多琐碎的细节,宁成春老师工作室播放着古筝曲的cd机,何浩老师工作室卫生间马桶旁诡异的塑像,薄英的工作室里那个沉重的来自他祖母的小木桌。这些细节不合适变为影像放入片中,但正是这些细节让这些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立体,也让这一集片子成为它现在的样子。

我对宁成春老师的大露台印象深刻。至今记得他在那个空旷的露台上,看着眼前的北京,告诉我们他记忆里北京的样子:“这儿是平地,那儿是菜园子”。那时我清楚感受到时间。回到屋里,他总客气地要给我们倒茶。他翻着自己整理的他设计过的书封,从60年代的开始,一直给我们讲到如今的设计。关于片中所提到的网格设计方法,宁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了三四遍,我花了很久去理解,因为考虑到篇幅的关系,没有放在片中。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尚不能对此作出评价,但这种方法一直为宁老师所用,他也颇为推崇,如有需要可以了解看看。

何浩老师是位非常低调的设计师,在网上能搜到的关于他的报道非常少,可是他的履历却很有震慑力,与他合作的都是非常卓越的艺术家。认识之后,发现何浩老师是个特别幽默的人。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问我:“你说现在为啥没人谈恋爱了,都养猫? ”走在路上,他问我:“很多人学纯艺,你说说,纯艺可咋学呀?”我们去公园拍摄的时候,我请他去草地上蹲着拍一些意象式镜头,拍完他说:“这镜头我感觉会显得特寂寞,跟那(nei)相亲节目男嘉宾vcr似的。” 因此我没胆用那个镜头,我从此也没胆再拍那种镜头。

在与他的交谈的过程中我想那些恰到好处的设计真都“事出有因”。他说冬天的湖面上,在某一些时间会泛出各种各样微妙的色彩,他总爱散步到那里去观察那些色彩。

薄英是我们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中的陈晓维老师的朋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陈晓维老师带来的,在这儿再次感谢他。在他的那篇《薄英,充和,桃花鱼》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立体、丰富、动人的故事。它不仅讲书,也讲人,是我们第一个确定下来要拍的故事。

我在出发的前几天,忽然想起来去查所谓“桃花鱼”究竟是什么。一查才知道它是一种淡水水母,据说张充和在重庆嘉陵江中见到这种生物,因此写下《桃花鱼》。在正要退出那个网页时,我瞥到它们的照片,才恍然发现我竟然见过桃花鱼!在我还只17岁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学校的小池塘里出现了一群指甲盖大小的透明水母,那些日子我每一天午饭后都去那里看它们。曾有一次我甚至明确地想到:有一天我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刻。这件事令我开始神经兮兮,怀疑着是否有神有话要对 我说。但至少可以确信,这件事让我对这个故事更多了一份喜爱。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若是没人把关,我很可能会把这个故事弄成一个唯美乡村mv。

在薄英家的后院,种着几棵他为了纪念对他来说重要的人们的小树,其中有一棵就是给张充和的。薄英说张充和对墨的喜爱深深地影响了他,在他的画作中,墨是极为重要的元素。薄英有一只纯黑色的小狗,名字叫做“inky”,这个名字来源于“ink”,也就是“墨”。

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是我的拍摄对象自己导演了各自的故事。只荣幸我能拥有这样的机会,走进属于他们的空间去和他们交谈,再截取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呈现给大家看。

 2 ) 书,就希望被人看。

我成立读书俱乐部,已经3年了。一开始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现在在知识星球。这三年一刻也没有停止读书,并且非常高兴找到这么多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和我一起读书。

2019年,为了更好的给粉丝输出,开始倒逼自己学习一些干货类书籍,做笔记,做思维导图,一口气做到10月份,才开始放松下来,读一读小说。

这一读,心里居然开始涌动起来,捧起小说的我,是那么的快乐。可能我这辈子一半的时间,都是躲在书里的吧,一想到这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就开始沉迷无法自拔。闻着书香都让我兴奋。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最近这部超级火爆的B站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B站出品,胡歌配音,讲述人和书籍之间的关系

豆瓣9.4分的高分,B站9.9分!

这个年代,依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啊。

一共五集,第一集是讲三个从事书籍相关工作的爱书人。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后浪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朱岳。

其实我在豆瓣上早就关注了朱岳,果然戏里戏外都一样,聪明绝顶没头发。

朱岳形容自己上班,就是枯燥的每天打卡,看书,看稿,然后一天就过去了。

感觉和我也挺像,每天不停的看电影,看书,写书评影评,推荐,日复一日。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给上帝打杂的,因为作者是上帝,编辑是打杂。他的梦想,就是发现一部可以震惊世界的好书。

比如《百年孤独》这样的。

有一次,他真的发现了一本好书,台湾作家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朱岳说这本书不输给任何一个西方文学大家。

可惜作者袁哲生39岁自杀了,否则可以撑起文学的江山。

朱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可以帮忙推广。

结果好朋友看都不看一眼,说这种书我不看,也不推。

然后朱岳直接把这个好朋友拉黑了。

其实我非常理解拉黑这个操作。所谓书,如果就只是消遣或者商业产品,那确实以销量为主。但是这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人们真的缺少娱乐吗?

一本看过就忘的书,和那些一闪而过的10秒小视频到底有什么区别?

毛姆在《刀锋》中曾经写过一句话,说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作品,就被人放在床头随意翻动两下,实在是令人心疼。

而如今,人们连翻都不翻了,身为出版界的人,【看都不看一眼】,一点机会都不给。那么以后像《百年孤独》这种奇书,怕是再难有了。

这几年来,我读书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能去找过去的那些古书,冷门书来读,有时候饥渴难耐,求一好书而不得。

这时候,想想还在替我们筛选好书的编辑,真希望他的理想快点实现,这样我这种书虫也有得读。

第二集,讲的是一对上海的80后夫妇,蜗牛和lulu,开了一家二手书旧书店。

两个人一直都很想去旅行,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书店,于是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开着车,拉着一车的书去旅游。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想不到还有比拉着一车精挑细选的书去旅游更浪漫的事了。

Lulu和蜗牛一边旅游,一边在各个城市的闹市区,把书摆出来,供人挑选,阅读。

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只是可能没有碰到把阅读欲望勾起来的一个契机点。

当阅读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读书。

他们不仅在城市里,也在没什么人乡村摆摊。对那些看上去都不怎么识字的人,他们也丝毫不嫌弃。哪怕是新书,也随便翻阅。

书,就希望被人看。

他们给农民量身推荐书籍,居然还卖出去好几本。

蜗牛和lulu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跨越11个省,

他们一边把好书推荐给全中国的人,一边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

茫茫人海,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梦想契合的灵魂伴侣,实现大部分人想做不敢做的事,实在是又幸运又伟大。

其实,像lulu和蜗牛这样的老板,只是尘世里平凡的角色,若不是这个纪录片,也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何尝不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然而到最后,各自都走上了自己的平凡之路。世界也许不会被读书人改变,但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爱好相同的人,真的感觉到无比的温馨。

人生,也许注定会失败

我们会感空虚无意义。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也许你会失败,但你和目标之间这一点小小的希望,就是你活着的动力,就是你应该做的,也是只能做到的。

活在当下,别管人生的意义什么样,别管以后什么样,你现在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躲进书里,人生哪怕不堪,但所幸还有书籍。

 3 )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二集导演手记(第二集已更新)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大家可以叫我挪挪)。谢谢大家喜欢我们的片子。荣耀归于所有的被拍摄者。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我们希望以这个这个片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

片长有限,展示的也许只是这个时代阅读图景的冰山一角,也无法道尽这些爱书人、做书人的有趣可爱,但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作为一个资深豆瓣潜水员,看到好多我关注了很多年的友邻都在看这部片子,真的有些紧张呀)

以后每一集播出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分享一些花絮和感受。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的是编辑、译者这些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我们原本想拍的是一个像《重版出来》那样燃的故事,没想到最后拍了一个特别丧的故事。豆瓣秃顶会会长、后浪文学主编朱岳老师,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丧、整天精神恍惚,但内心却始终有一腔热血,怀抱并坚持自己文学理想的人。他也是我豆瓣上关注了很多年的豆红(?),一开始是看他的小说,后来是看他在豆瓣上各种花式卖书(也因此头昏脑热购入不少书(-_-))。决定拍他是因为2018年年底的时候,在豆瓣上看到他写了一篇日记《我们分到了土地》//www.douban.com/note/701393707/,写得非常好,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是那种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文字,看完以后真的有一种浑身打满鸡血的感觉。看完以后我就想,这就是我想要的《重版出来》的故事。

大家在这个片子里看到的朱岳会长,是一个有点丧、有点尬,浑身上下充满冷幽默细胞,偶尔又很燃的人。所以在他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了很好玩的两段动画(第一段的自画像出自灵魂画手会长本长之手),在剪辑上也有别于其他故事。看到一些观众对会长和豆瓣书店老板卿松打招呼尬聊的那个片段有所质疑。不用怀疑,这段是我们故意放进去的,因为我们都觉得,读书人在镜头面前这种局促不安的状态,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呀。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事就是,大家知道,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而这个作者作品的国内出版方呢,正是后浪。公布得奖的那天晚上,后浪一时风头无俩,被戏称为最大赢家,而作为后浪文学主编的朱岳也于当晚在豆瓣秃顶会(恰逢豆瓣广播关停时期)发了一条豆瓣,而他第一时间说的,却是:托卡尔丘克的书大卖以后,“就有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我们都知道,做纯文学的书,尤其是文学新人的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困难重重的事,而朱岳会长这种身负使命感、心系文学未来的精神,在这个一切向KPI看齐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诺奖当天

我们的拍摄对象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呀!

第二个故事,我们拍的是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老师,他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40岁刚出头,就已经是“圈内” 知名的老编辑,还在2017年获得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但是呢,他并没有要这个奖金,而是将10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这个举动,简直不要太酷。

第三个故事里的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老师,也是我喜欢了多年的男神(另一个是胡续冬老师( ̄▽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他写的《诗人的迟缓》,文笔这样好,却一直勤勤恳恳从事翻译,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所以最开始联系他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粉丝般紧张羞涩的心情。而范晔老师呢,当时说的是要考虑一下,几天以后,我们等到了好消息。但他同意拍摄的原因却让我们意外又惊喜,他说是因为看了我们之前做的纪录片《书迷》的一版猫迷版预告(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观看),因为他本人和他偶像科塔萨尔一样,都是猫奴本奴。又有才华,又率性可爱,能借拍摄之名,接近这些神仙人物,这是我觉得做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吧。

可可爱爱的范晔老师

所以呢,在这里我要以一个粉丝安利的心情,摇头摆尾、臊眉搭眼地请求大家看看这个片子,看看我的爱豆们有多么地可爱有趣,也希望我们的片子,真的能帮会长多卖几本书,让他“有钱多做一些原创文学”。

P.S 昨晚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很支持我们的豆友发了一条很用心的长评,让我们都很感动。但他言语之中也流露出一点失落。在这里,我借用朱岳老师的话遥相回应一下:十万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因为这个片子而重新拿起书,重新点燃起对阅读的兴趣,那我们做这个片子就值了。那也是我们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高光时刻了。

—————————————————————————————————————————————

更新了超长版花絮 //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01126

看到评论里有说没看到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书有点可惜。其实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三只忧伤的老虎》,还有俞国林老师做了十几年的另一本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刚出版不久》我们原本都有剪进正片,但因为时长关系不得不忍痛删减。现在一次性放出来满足大家。花絮里有范晔老师讲到对书名的斟酌(为何最后放弃了《苦虎图》),真的很期待这本“哈瓦那夜店版的《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据范晔老师说,这本书明年年初应该能出版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还有俞国林老师晒他搜集的各个版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会长跟“野生作者”们的尬聊(真是名副其实的“内向世代“编辑部啊)。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导演手记分割线————————————

对不起,因为最近都在赶片子,所以第二集手记现在才放出来。

看到很多观众在看第二集的时候都提到了多抓鱼。是的,没错,我们最开始策划《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这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多抓鱼(我们导演们都是多抓鱼的忠实用户),而且也联系上了多抓鱼,但因为他们库房正在升级不便拍摄等一些原因,最终错过了彼此。没关系,以后也许还有再合作的机会吧。

第二集是我们美丽又厉害的杨骊珠导演做的。这集不仅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也有着非常扎实的纪实内容,尤其是第三个移动书车的故事。现在想来,我们的片子也像一辆移动书车,在某时某地不经意出现,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也让你猛然想起——自己是不是很久没看书了。

下面是珠珠导演写的手记:

有时候做纪录片跟淘旧书很像,你能买到什么书和你能拍到什么、遇上谁、碰上什么事一样,真的很讲缘分。但我相信与这几个故事的缘分也是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的结果。

作为本集导演,我也曾因篇幅太短而懊恼,因为与这几位主人公相处之后,我发现这集里的每个故事我都有把它们做成长片的冲动。

旧香居是台北各路文化名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人获取文化信息的一个窗口。只要这里稍有动静,他们就会前来一探究竟,其中也包括我们这次的到访。旧香居的常客们汇聚在此,不仅是为了获取书籍信息,也会聊各种文化八卦,探讨学术问题,有时会为了一个观点不同吹胡子瞪眼、争论不休。但即便前一天刚吵完架、隔天不说话,他们也能待在同一个屋子下,各看各书。而店主吴雅慧,是一个类似主持者的角色,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心,她在其中懂得如何平衡这些微妙的关系。作为书店的第二代掌舵人,她也懂得如何在传承和革新上取得平衡,比如她和弟弟做的旧书展览。除了片中的那几个故事,我感触的最深的还有一个故事:吴雅慧说之前有一个老先生看完展览很感慨地对她说,这里头有很多很棒的书,现在可能快被别人遗忘了,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重新被现在的人看到、重新受到重视,非常感动。吴雅慧说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都泛起了泪花。

乐开书店的蜗牛和lulu是一对神仙眷侣,身体和灵魂有一个必须在路上,他们却想把两个都带上。在线下,他们去各个地方摆书摊;在线上,他们做图书漂流活动。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好玩又有趣。还有把收藏当成业余爱好的陈晓维,我被他感动的地方在于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做成专业。3万元拍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不是谁都能轻易捡漏,这是陈晓维凭着多年知识的积累,做出的别人做不了的决定和判断。

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很难将这些人故事全部呈现出来,他们的精彩远不止我呈现的这些。我深知拍摄者和被拍者的互相信任对拍好一部纪录片有多重要,感谢的话我一直没找到机会说,这里我真的要谢谢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这四位主人公对我的信任及付出。虽然目前呈现出来的内容有些许遗憾,但我想这个片子至少为很多人开启了一扇门,从外面看能看到其中一角,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走进去探索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于我而言能拍到这三个故事非常地幸运,世界那么大,能通过拍纪录片认识世界上这些有趣的人也是我做纪录片最大的动力之一了。

 4 ) 阅读教会我们独立思考的方式

午后迟夏的一杯热茶,胡歌温柔磁厚的声音,从书页声中传来的油墨纸气和知识思想。整个纪录片看下来实在是太舒服了。

绘本的力量其实不是要求孩子们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像孩子们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们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事物的那一条路。”


当薄英的手指,摸过纸张。沙沙的触感袭来,橘红的色印,砰一声的瞬息,就像张充和有一枚印章刻下的“一生爱好是天然”,他会因为一朵花开而兴奋良久。

机器留在檀木上的钢印,缓慢抬起,一眼万年。

“印刷《桃花鱼》时,我只在纸上的一面印刷,并将其折叠。让这本书在视觉上显得干净并多了一种呼吸感,恰如桃花水母身体呼吸的样子。”

风格迥异,不仅形式大胆多变,材料也往往出人意料,在中国寻访古代书法碑刻的经历,让薄英对书籍的介质,形态和阅读的含义有了全新认知,他领悟到,古老的石头因刻在其上的碑文而被长久的凝视,那么木头,珍珠,陨石乃至世间的万物也都能被制作成书籍在更久远的岁月,在更广袤的空间被书写,被阅读,被领悟。

设计者的思想其实也不能全部表达,受限于出版社


最后一集快时代的阅读指南其实特别触动我,我其实也是个喜欢在地铁和公交上看书的人,因为总觉得与其耳畔喧嚣不如手上的油墨气息来的舒服惬意。小隐推荐的奥威尔让我有了下个月的书单,奇怪的是,无论去到哪个城市旅游,各式各样的书店一定是我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是因为被外围的装修设计所吸引,但一旦走进去,最终都会陷入书籍的浩瀚魅力里无法自拔。。杨早和绿茶开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在深入后的走读活动,走访那些小说故事里的场景,身临其境后,随着文字的流淌,目光也跟着流转,这吸引了我也想在我的城市开启这样的一场走读之旅,去看看你笔下的万千世界。

还有一处是谈到的自媒体阅读推荐其实是有一种强行灌入你的思维方式,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听他人的讲述之前首先应该注重的是自我的独立思考,千人千物,感知和思考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在深度思考后再去和他人交谈这才应该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在读书后去反思其实也是有点反人性的,毕竟我们在书中接受的也是作者的主观之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共读。

我们都是一颗颗渺小的星星,在阅读里寻找自己的世界,恰到好处时,你会发现另一颗星星.

这大概就是每个爱书人之间的心心相惜吧

 5 ) 可改进空间还是挺大的

这类题材我是很喜欢,也很希望以后有更多。但这里要泼一泼冷水,要看清总的来说与一流纪录片是有明显差距,看完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导演对着力点有点把不准,该用力展现闪光点的地方一笔带过,尿点却随处可见。目前看完首集,我不知导演到底是在说书还是说人?我知道导演想展示这些书都是靠编辑的努力而面世,但焦点偏了,这样拍题目就要改为《但是还有编辑》😂

 6 ) 33个镜头,论编辑工作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第一集《书海编舟记》结构与细节详解

编辑出版,相对小众的行业。 但是还有《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片子出炉, 不能不让编辑们提神振气。由此萌生了动笔的想法。

以编辑之眼去看《书海编舟记》,职业病是免不了的:首先就会尽力去看,这个片子,都有什么书被推荐,什么书上镜了(有没有自己单位的书)……

我主要聊三点:一、片中被推荐的书;二、片中“入镜”的书;三、片中其他有意思的细节。

两种思路贯穿其间:“书究”思路,找寻片中书的镜头及相关细节;编导思路,排片的人有意用书的镜头表达什么,无意间又有哪些亮点细节。——我的想法是,不只是盘点罗列出现了什么,还要看出现的镜头背后的东西。

【第一节 朱岳——后浪】

问题 一:朱岳老师推荐什么

(一)外国文学

根据朱岳的言语,再看后浪版的译者,可推断当年让他着迷的《往事与随想》旧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这两本,推荐的地在片尾作了推荐(彩蛋?)。个人也有印象:书先出了,豆瓣推了一阵《太古》然后作者获诺奖,书才蹿红的。有时爆款就是这么“不期而至”。

(二)中国文学

度外这本,从排片角度,值得一提。该片描绘朱岳编辑生活时,朱岳在豆瓣“打(刷)分”的,就是《度外》。此后,在拍摄后浪编辑室书架时,又几度有《度外》的影子。

远处红黄色的《发条橙子》很突出

(三)原创文学

“火之组”三本,是他们主推的。其他“无意”进入镜头的,无法一一细聊了。其中下面这本值得一提,朱岳不只是编者,也是作者。

这本书是朱岳在抽出《寂寞的游戏》时出现的。

问题二:朱岳和他的编辑们读什么

《象征、交换与死亡》

《西洋世界军事史》

……

(不由地摸了摸头发)

左手边:《儒林外史》

左边出现了老版本的《儒林外史》(话说,朱老师《说部之乱》都出了,那除了《儒林》,“说部”之书《聊斋志异》等等敢情也要看起来?)

【第二节 俞国林——中华书局】

问题一:俞老师他们编什么书

孟森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2093

容庚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441

陈梦家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379

其中,孟森是两度被提到的。

好字!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卖点,让小众的学术事业有了大众化的关注度。片中提到郑天挺的书受各大媒体推荐,而我们再从镜头看,郑天挺的日记,是平摆在书店的——可见这类书,还得到了线下实体书店的推荐。

销量开心ing

而绝大多数的书的“待遇”,如上图(架上是中华书局的古籍书系)……学术终究还是寂寞的事业,还有很多学术精品在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们去发现

销量开心ing+2

像上面,书店平摆的书,更醒目。郑天挺、梅贻琦的书信,能进入推荐之列,是幸运的。(细看,还有台湾郭廷以的书)

我们看看俞老师的案头《仰顾山房书信集》——仰顾山房,就是俞老师本人。

该片还有一处给了俞老师档案的镜头,涵盖了《文献家通考》《孟森书信集》《陈梦家书信集》《宋云彬文集日记》《徐旭生文集》等各类已出、未出图书资料档案。正如片中所说,背后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问题二:俞老师读什么书?

一个细节:俞老师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翻到书信的那页,可以看到,早就脱胶了——可见平时这本被翻了多少次。

另一个细节,很考究。俞老师在图书馆书架中逛。先拿了本线装书,——以镜头语言彰显他编校学术经典的身份(渊博的学识)。

这本线装书没看出来是哪本

然后,俞老师又拿了一本翻阅。有意无意间,他挑的书,就是和中国近代学术史相关的书——《吴宓日记》!

左上角书眉,可知是《吴宓日记》

当时,俞老师提到:别人提到的一句话,他就去寻。《吴宓日记》正是这一类的好资料。

中国近代学术史,作为这一节的主线,通过前前后后出现的书串了起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吴宓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前后呼应。

关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编导可能唯恐梁启超署名太小,用了下面更形象地方式做了展现。

地国家图书馆北海古籍馆?——印象模糊——刚得到网友指正,不是国图

但其实细心看,俞老师生活中处处有梁启超,从他的档案袋,再到此处《梁启超手稿精粹》,均如此。

问题三:俞老师他们怎么编书

其一,核对原文。

片中提到,俞老师他们常常编一本书,要去比对多个版本,经常要跑档案馆图书馆。可能为了看观众对他们工作辛苦,有更形象的理解。编导挑的俞老师工作场景,是查微缩胶卷。很累,很费眼,也可见俞老师的耐心与细心。

地点:国家图书馆老馆

这种镜头很能让人感受到“工匠精神”。

此处,俞老师核对的是《万斯同先生传》,核对后,他说:漏抄了“人受其”三字!

刘文武《清文精选》

那么,俞老师为什么要对《万斯同先生传》?最大的可能,是片中提到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提到了钱大昕或者万斯同。(近三百年,自然主要是清代)

其二,录入尊重原文。

有一处,俞老师提到某个字不能类推简化。

关于“类推简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有些字,就被类推简化了。比如赵孟頫,现在右边要写成简体的页;智yi高僧,左、右两边现在也被类推简化为(岂页)。

此次他们谈的问题,可能是,遇到的生僻字,偏旁部首里面有繁体,词典里也找不到,可不可以按照国家《一简表》里对一些偏旁部首的简化方式,类推简化。

另一处,对比郑天挺先生日记原稿,和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版本,可见,原来汉字数字的写法,被保留了。

其他细节/花絮

巴黎贝甜和编校工作,出入古今中西之间……

【第三节 范晔——西语译者】

一、主推的书

最近看到图书馆上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又看到此片谈《百年孤独》,不由感叹拉美文学的热度。我在地铁上,就看到有人在读这本(范晔译本)。

二、问题:范晔老师读什么?

右上那本,是八大爷的

他的书,目前南大社、拜德雅出的比较多,大家可以去看下。

《百年孤寂》,是《百年孤独》的台版,豆瓣找不到和这本书封面一样的版本。因为范晔要翻译《百年孤独》,所以这个版本摆在案头。(或者,这本是范老师译本的台版?)

【总结:三节之间的关系】

这部片,是个三角(环形)的结构。

先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后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再外国/现代/大众/文学经典(翻译)。三节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前后呼应。

先看——从第一节到第二节,从后浪到中华的过渡。

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VS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编导选取了两者间的共同性——看稿子——来做前后镜头过渡在连续的旁白中,悄悄地从后浪编辑的改稿镜头,切到了中华书局编辑改稿。

再看——第一节与第三节的联系。

第一节,朱岳说: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而第三节,聊的正是《百年孤独》!聊的还是文学小说。我们看了第二节,不会忘了开头。

这是编导的“有心之笔”。而无意间,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朱岳等编辑也关注拉美,看西语文学。

这一摞老书,除了著名的《马丁·伊登》,还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书已经再版),以及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君走我不留》。阅读面,是朱、范二人的又一交集。

最后,三位老师的联系。

细片中重点展现的三位老师共性所在是“编书”,但细究起来三位老师不只是编辑,其实都是作者。

朱岳除了编书,自己也写小说;俞国林做古籍整理点校,点校是一种著述方式,而不只是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范晔做翻译,而有一说法是“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即创作?)”。

总之,他们所做的其实超越了狭义的“编”(编校修改),都在参与创作……

三个板块,三十几分钟,彼此交织,“编”出了编辑们的日常,与理想。

【按】写这篇时,是按我旧文 《影寻踪:《大江大河》,那代人的书,那代人的路》的思路去走,写完才对比发现《书海编舟记》已有下列文章,盘点片中的书。不过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立意也不在于详尽列举所有出现的书(因为没有买B站会员,享受1080p的画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哈。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404/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1728/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244/

 短评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5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7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12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13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16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20分钟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23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2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31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33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38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43分钟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48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50分钟前
  • Yinanaa
  • 推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53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5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59分钟前
  • 代木白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1小时前
  • 孤雁
  • 力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