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

爱情片英国1987

主演:詹姆斯·维尔比,休·格兰特,鲁珀特·格雷夫斯,丹霍姆·艾略特,西蒙·卡洛,比莉·怀特劳,巴里·福斯特,朱迪·帕瑞福特,菲比·尼克尔斯,帕特里克·戈弗雷,马克·坦迪,本·金斯利,姬蒂·奥尔德里奇,海伦娜·米切尔,凯瑟琳·拉贝特,彼得·爱,迈克尔·吉恩,Mark Payton,奥兰多·威尔斯,玛丽亚·布里特涅娃,米尔斯·理查森,Phillida Sewell,哈里特·索普,朱利安·沃德姆,Richard Warner,让-马克·巴尔,海伦娜·伯翰·卡特,塞雷娜·戈登

导演:詹姆斯·伊沃里

播放地址

 剧照

莫里斯 剧照 NO.1莫里斯 剧照 NO.2莫里斯 剧照 NO.3莫里斯 剧照 NO.4莫里斯 剧照 NO.5莫里斯 剧照 NO.6莫里斯 剧照 NO.13莫里斯 剧照 NO.14莫里斯 剧照 NO.15莫里斯 剧照 NO.16莫里斯 剧照 NO.17莫里斯 剧照 NO.18莫里斯 剧照 NO.19莫里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46

详细剧情

  少年莫里斯·霍尔(奥兰多·威尔斯 饰)在海滩接受了性教育之后,却宣称自己不会结婚。1909年,在剑桥读大二的霍尔(詹姆斯·威尔比 饰)结识了大三的克莱夫·达勒姆(休·格兰特 饰)。1910年,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而霍尔也因此被康沃利斯院长(巴里·福斯特 饰)赶出了学院。1911年,眼看着朋友里斯利(马克·坦迪 饰)子爵被判刑,达勒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12年,经过一个半月的深思熟虑,达勒姆结束了与霍尔的恋情。1913年,达勒姆邀请霍尔作为傧相参加自己的婚礼,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猎场看守亚历克·斯卡德尔(鲁伯特·格雷夫斯 饰)将会与霍尔相爱……

 长篇影评

 1 ) 浅谈《莫里斯》小说中克莱夫突如其来的转变缘由

E·M·福斯特(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最先有幸接触到福斯特的作品是因为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福斯特的一系列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这三部经典影片,而后去看了改编作者的一系列原著作品。 在福斯特的其他五部小说中,无不体现出了他纯熟的笔法与叙事技巧以及逻辑的完整性,然而在阅读《莫瑞斯》一书中,其中的一处逻辑的漏洞引起了争议,克莱夫仅仅因发烧后去希腊旅行后,回来便转变了自己的性向,与莫瑞斯提出了分手。在小说中,福斯特对克莱夫这一突兀的转变含糊其辞, 既将其描述成“生命本质的无端变化”,又多次暗示这种转变背后所隐藏的自我欺骗和刻意伪装。这一解释,使许多读者困惑不已,觉得说服力不足,对此,一些将该问题视为创作过失的批评家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福斯特本人,认为应当将克莱夫形象的断裂 性和前后矛盾性归咎于福斯特在写作过程中的随心所欲和缺乏距离感。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与了解一些知识背景后,我对此做出来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小说中的克莱夫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大学等英国文化圈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知识分子同性恋类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并非个人追求与社会规约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思想与古典哲学和柏拉图美学之间的信奉和实践关系。 莫瑞斯与克莱夫同作为剑桥大学的高材生,相较于莫瑞斯,克莱夫总是对各种哲学,宗教侃侃而谈,信奉古典主义与柏拉图美学,与剑桥与莫瑞斯的相处的时光中,一度认为两者为“同路中人”,反而,相对迟钝的莫瑞斯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暑期读了克莱夫向他推荐的柏拉图《会饮篇》后,也懵懂不知,以致于在克莱夫在期望两人心有灵犀后向他表白,他震惊之余脱口而出:“胡说八道!”在两人打破之前内心的桎梏在一起时,每每莫瑞斯想要与克莱夫亲密时,克莱夫总是用他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来表示拒绝。 事实上,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思想在为克莱夫的同性恋倾向提供当时唯一可循的道德辩护的同时,也使他将精神和理性得高于物质和欲望,并为无法在同性恋 关系中实现精神与肉体的分离而感到痛苦。在柏拉图哲学里,“不会惹恼神或人的方式”是将精神与物质分离开来,并把由物质形态美所引发的爱上升为对精神的爱。因此,在柏拉图思想的引导下, 克莱夫学会了如何“充分克制自己 ……并用友善的关系来融洽地接替禁欲”。 这一段,克莱夫与莫瑞斯的对话也发人深思: “……你起初看上了我的哪一点 ?” …… “喏 ,看上了你的美 。” “我的什么?” “美 ……我曾经最爱慕书架上方的那个男人。” “一幅画嘛, 我是可以理解的”莫瑞斯瞥了一眼墙上的米开朗基罗说。“克莱夫,你是个可笑的小傻瓜。你既然提出来了,我也认为你美。你是我迄今见过的惟一长得美的人我爱你的嗓音,爱与你有关的一切,直到你的衣服 ,或是你坐在里面的屋子。我崇拜你。” 显然,虽然克莱夫和莫瑞斯都谈到了对方的美, 但他们所指对象的概念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莫瑞斯眼里,美是外在的、物质的、属于具体事物的一种特性 ;而对克莱夫来说,美则是抽象的、精神的 、是由具体形态所引发但最终脱离具体形态的一种理想状态。面对莫瑞斯对美的“误解”,“克莱夫的脸变得绯红” , 并提议换个话题。“但他不曾换话题,却把它发展到新近感兴趣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了:欲望对我们的审美能力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细察克莱夫对 他与莫瑞斯的同性恋关系的主导过程可以 发现,这俨然是一次严格遵照《会饮篇》关于美的追求的论述来进行定位和操控的实践行为。但与克莱夫的理想事与愿违的是,随着他和莫瑞斯恋爱关系的逐渐发展,他们各自所崇尚的精神美和物质美也愈加 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后来,当克莱夫“分辨不出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时 ,他便忽然“恶心地昏了过去”。 此后,他便去了希腊,这一古典主义萌芽之地,他做出了调整,经过调整,克莱夫改变了先前认为“女人甚 至理会不到有肉与灵协调一致”的看法, 并 在异性恋关系中看到了更契合柏拉图思想关于“爱的本质”和“美的追求” 的地方。克莱夫认为,“女性也许会见怪或忸怩作态,但她们是大度的,并欢迎他进入彼此在精神上美妙地交流的世界。”而后来克莱夫的婚姻生活中的妻子便是如此克莱夫的妻子安妮“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没有人教过她何谓性……他从未看见过她的裸体,她也没有瞧见过他的,他们无视人的生殖机能与消化机能……他们在与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世界中结合”。显然,对克莱夫来说 ,妻子这种无知的“教养”恰好满足了他对“有节制而优雅的理想婚姻”的追求 。

因此倘若说克莱夫与莫瑞斯的恋爱过程是一次追求“绝对美”和“理想爱”的失败尝试,那么克莱夫的异性婚姻就是柏拉图爱情模式在维多利亚式婚姻关系中的变相实现。后来,当莫瑞斯告诉克莱夫他与阿列克之间的肉体关系时,克莱夫仍然坚称“毫无疑问———把男人之间的关系正当化的唯一理由,是它终属于纯粹的精 神恋爱”。 这一初恋的悲剧,深究而来,或许便是一场精神恋爱的失败吧!

最后问个小问题,在二十世纪的欧洲,为何男子抽烟前会将烟头在烟盒上敲几下呢?难道是因为手卷烟时代,这样敲击可以将烟草更集中于烟头吗?(这是我的一个奇怪的观察点,因为莫里斯也是这样抽烟的,在其他电影中我也有这个发现。)

 2 ) What an ending

2004

Cambridge,伊利镇,沿岸的柳树在乌兹河面上投下参差的倒影,一边的草丛里正盛开着Maurice和Clive雏形的爱情——如果那能被称作爱情。
《Maurice》。中文译名《莫瑞斯》,英国著名小说家E.M.Forster著,完稿于1914年,由于内容涉及到英国社会所不容的同性恋情,在作者去世后的次年即1971年才付诸出版,面世后由于其独特定位和Forster个人的同性倾向而深受关注,1987年被James Ivory搬上银幕,主演James Wilby,Hugh Grant和Rupert Graves,均为当时影坛红极一时的小生,Hugh Grant更凭借Clive此角在当年的威尼斯影展上夺得最佳男主角一奖。
Ivory的《窗外有蓝天》和《霍华德庄园》均不曾看过,无从比较改编的成功性,这位对E.M.Forster的小说似乎有着特殊执念的导演确实有慧眼识人的功力。Hugh Grant能在威尼斯影展折桂固然有运气成分,自身演技也不可小觑。Clive这个角色充满奇特的个性,Forster在创作札记中提到他象征了剑桥,冷静,聪敏,用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和他人,在他对Maurice说出“That I love you”的同时,也将两人的关系禁锢于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书中对两人初次相见时这位三一学院高材生的形象有着以下描述,“他个子矮小——非常小——态度自然,皮肤白皙。当莫瑞斯跌跌撞撞地走进去时,他飞红了脸。”Hugh Grant一向被公认为极具英国绅士气质自不必说,当年的他,的确是唇红齿白英俊青年一,即使影片的后半段蓄起了小胡子,也丝毫不减其清秀美貌,个头也正好比James Wilby矮了半分,从外形上实在无可挑剔。
Forster的文字有着深刻入骨的典雅,大概是因为剑桥皇家学院的出身如影随形。萧乾曾提过那里是英国上层社会同性恋的温床,并且怀疑Forster的同性恋是后天形成。《Maurice》无疑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一部“真正”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与之相比,电影虽然拍出了宛转唯美的氛围,却弱化了同性恋情患得患失的不可抗性。
小说对Maurice和Clive二人认识到自身异于常人的性向时的痛苦挣扎作了大篇幅描写,尤其是Maurice自幼的心境变化,绝非偶然,电影却将完全忽视掉了这一点。只有在看了书后,片中大量不解的细节才能得到完美诠释。最典型的是Maurice第一次见到Clive时对方正在寻找的《悲怆交响曲》中的《进行曲》,后文中被Risley戏称为《乱伦与背德悲响曲》,其创作背景是柴可夫斯基爱上了自己的侄子,并把这部B小调第六交响乐“悲怆”献给了他,《进行曲》这一乐章在力量的背后隐藏恐惧,高潮后即是轰然的坍塌。而柴可夫斯基自己也曾说过“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渐渐消失。”正代表了Maurice和Clive之间貌合神离的情感。
Maurice要求的是灵肉结合坚贞不渝的爱情,行为恪守准则的Clive无法给予。对于两人的背离,书和电影的叙述有着截然不同的有趣差别,小说中的Clive在一场大病后突然对女人产生了兴趣,而片中则佷明显是Risley的被捕给了Clive致命一击。电影一向讲究戏剧化情节,倒是显得Clive比书里温情脉脉多了。
Alec出现的恰是时候,这里就不能不提文字比影像的优越之处,文字寥寥几笔,大家都会想啊这是个猎场看守者,镜头多给了几秒,大家就会想啊这不是个普通的猎场看守者,毫无悬念的乐趣。Alec完全是下层阶级的形象,粗野大胆,却能对爱情坚定不移,看到他在深夜里顺着梯子爬进Maurice房间两人拥吻的那段,眼前还有多年前Maurice同样爬进Clive房间的残像,禁不住的一阵唏嘘。
要感谢的是Forster,他在札记里写到“尽管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决意无论如何要使两个男人相爱,并在小说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延续下去。”于是终于可以在不可逾越的阶级界限外看到两人深情相拥的场景。
夜色压倒暮霭,船屋孤零零的立在荒野里,这里只有他们两人,光明正大的宣布我们再也不分开,直到永远。
然而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始终没有办法忘记Maurice颤抖着倒在椅子上,口中喃喃“What an ending”。
What an ending……
Clive站在百叶窗前,眼前似乎就是笑容满面的青年站在楼下,用力挥着双手,口中嚷嚷着“Come on”,然后小跑着离去。他的视线渐渐模糊成一片巨大的虚无,伸手可及处只有妻子温和平静的脸孔。
“蓝屋发出微光,羊齿丛摇曳着。他的朋友在剑桥校园里朝他招起手来。朋友沐浴在阳光下,散发出五月这个学期的花香与喧哗。”
一段文字而已,无关结局。

 3 ) 《莫里斯》:一部可以载入电影史的爱情片

(注:此片感谢网友 Alec 的推荐)

五四之际,谨以此片献给所有追求人性的中国青年。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片《莫里斯》,在我看来,是一部再具“英伦气质”不过的电影了。要知道,它的英伦气质并不只是体现在古老的“剑桥大学”里,也不仅在英国贵族的豪华庄园以及华丽服饰上(尽管这些东西足够饱我们眼福了的)……

▲二十世纪初的“剑桥大学”

▲英国贵族庄园

▲英国贵族生活一角

相对于这些外在的英国标志,电影在故事交代上所用的开放式设置(大部分人物背景通过琐碎的聊天台词带出),以及人物心理矛盾刻画上的超细腻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其具备“英伦气质”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因为这个“英伦气质”,让这部同志版“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显得不落俗套,也正是电影主人公“莫里斯”那些凡人都有过的矛盾与痛苦成就了这个爱情故事的伟大。

要知道,现实中的大部分人在矛盾面前选择的是妥协,而他,却选择了服从“人性”。

只可惜,同样是由于这部电影表现手法太过现实与细腻(不像那些商业电影那么戏剧化的大喜大悲),其上映以来,似乎早已被大众遗忘或是忽略了。

于是便有了本人以下的文字——带着对英国电影的崇敬,我们来细看这部《莫里斯》爱情的伟大之处吧。

「缘起:童年导师的性启蒙」

“你的身体未来将会经历不同的生理变化…正如亚伯拉罕跟你说的:上帝创造了男人女人,然后地球上有了丰富的人类……我跟你说的正是那个神圣而神秘的’性‘……”

开端这6分钟戏精彩至极——电影非但演绎了亚伯拉罕学院老师向少年莫里斯进行性教育的过程,还通过两人的聊天向观众交代了“莫里斯”的身世家庭背景——他出身贵族,单亲(父亲早逝),基督教家庭,有两个姐姐,要知道,所有这一切便是未来成年莫里斯矛盾的根源…… 整整六分钟的序幕音乐用管弦乐铺就了一幅壮丽而恢宏的场面,像是天使的视角,又像是命运的视角,一气呵成,感人至深。同时也为莫里斯主宰自己的命运打下了基础。(请点击文首音频进行试听)

导师:哦,天哪,恶魔般的企图 莫里斯:先生,别担心,海潮会把它淹没的

好精妙的比喻:“恶魔”代表即将发生在莫里斯身上的困难险阻吗?海潮代表“人性”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往后看。

「表白:剑桥的浪漫与言论自由」

莫里斯:我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有那种(激进)的想法,他应该有礼貌地保存在自己心里! 克莱夫:不,不,不。相反,一个人必须说话,说话,说话!只有用说的方式我们才会越到顶峰,否则那些山脉就会把我们遮蔽起来。

镜头一晃便是十年后的“剑桥大学”啦。导演上来便布下了一场局:激进者、保守者、夹在中间的犹疑者齐聚一堂。 自然,青年莫里斯属于那个犹疑者。幸运的是,那时的他是纯洁而健康的,学校的老师们也都是善良的。就是在这种惬意的氛围下,莫里斯遇到了他的挚爱,也正是在这种言论自由的校园中,那个莫里斯的情人向他表白了。

要说当时的莫里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什么反应:他当然有所顾忌和压抑,毕竟那在20世纪初的英国人来说不太正常。只是,他没有想太多,他选择了随性。

他甚至肆无忌惮地从窗户爬进了克里夫的房间,吻了他,他们会为某个事情进行纯粹的学术辩论;他们会彼此欢笑、嬉闹、争吵、失眠,像是所有陷入爱情的人那样……

这里有一场戏要注意:莫里斯、威利斯二人骑在偏斗摩托上从外返回学校的路上,莫里斯戴着帽子、防风镜,而威利斯却什么都没戴。显然,此时的莫里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同性爱情处于一种防御、保守的态势。为什么这么说,下文自有对照。

▲注意两人的装束,下文自有对照

好景不长,校园时光永远是短暂的。失去了那个剑桥的保护伞,这种不正常的爱情又会怎样呢?

「在站台分别,在蓝房间重逢」

莫里斯与克莱夫的第一次分别预示着校园生涯的结束。

两人家庭往来的戏,与其说是他们踏入社会的过度,不如说是其进入现实的预热铺垫。在火车站分别那场戏里,我们能看到两人的状态是乐观积极的,处境是安全的。

然而,当莫里斯再次在普德斯雷庄园,克莱夫家与其重逢,一切便和校园中的那些情形完全不同了:你会看到世俗的讲就门当户对、男婚女配的威利斯的母亲;看到大谈特谈政治交易的姐姐;当然,还有对莫里斯克莱夫两人亲昵关系表现异样与鄙视的仆人...

所有这一切给电影气氛蒙上了一层危机感,而这种危机预示着两人即将发生的转变。当然,这里面还有莫里斯的一丝忧郁,就像他在普德斯雷庄园住的那个“蓝房间”。

「在现实中煎熬的恋人」

镜头再一晃,那个稚气十足充满朝气的莫里斯已经续上了小胡子,成了城市中的一名投资经纪人,克莱夫则成了一名见习律师。

▲城市,1911

两人母亲互通信件谈开了联姻。没错,谈婚论家的时候到了。 相爱着的同性恋人的痛苦也真正开始。当克里夫姐姐跟母亲说道“也许克里夫现在还不想结婚”的时候,你能感受到那种苦楚。

注意,正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男人“斯考特”出现了,之所以这个男人能引起大家注意,是因为他在接受主人送信任务的时候顺手拿起了野餐桌上的东西吃,没错,他是克莱夫家的一个下人。

此时的两人自然在外人面前还保持着贵族间的友谊,而一切伪装压抑都在一个社会案件发生后被彻底打破了——

雷斯利被逮捕了,罪名便是因为他在公共场合实施了自己的同性恋行为。而这个雷斯利,正是当年在剑桥那个说话咄咄逼人,思想激进影响莫里斯、克莱夫至深的人。

我们无法想象两人在得知雷斯利被捕后以及参加雷斯利听证审判时的复杂心情,你知道吗,那种怒不敢言,委曲求全,同时又心疼朋友,痛恨自己的矛盾。

终于,克莱夫撑不住了,晕倒在餐桌下,自此,两人开始转变了。

「在矛盾、痛苦中转变的两人」

“我在进行一种严格的自律训练:每周三在最黑暗的地方同码头的工人们共事。这是种远离城市的快乐哭泣。我被派教他们文雅的拳击艺术。许多次的,我被连续的击打,还是你在维格摩尔给我的一击最好,哈哈。”(莫里斯给克莱夫的信)

雷斯利事件后克莱夫短暂地去了希腊,莫里斯则开始与底层人交往。似乎两人的转变背道相持—— 克莱夫返回国内再次与莫里斯家中相见那场戏很有意思:他没有病,却被莫里斯的两姐妹包扎的像个伤员。

到底两人有什么转变呢?

克莱夫开始尝试喜欢女人了,开始计划组建自己的家庭了;而莫里斯呢,却似乎在爱中陷得更深了!在克莱夫的冷漠与世俗妥协下,跟所有人经历的那种痛苦一样,他失恋了...

当莫里斯再次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时,他剃去了那撇小胡子,于是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当初那个朝气蓬勃的“剑桥少年”。

他似乎已经适应了被击打,他甚至能从击打中获得乐趣,然而,那种天性所带来的疑惑还停留在他脸上。

「“我有种幻觉,他恋爱了”」

克莱夫结婚了,邀请莫里斯去参加自己婚礼,于是两人再次相见了。我们不敢说被社会掰直了的克莱夫的那种快乐是否是真的,但无疑,他认为如果莫里斯能像自己一样找个女人结婚的话会得到幸福。

然而,此时的莫里斯,真的开始怀疑起了自己。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病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妄想医生能够治愈自己的“性取向”。

“我难以启齿,如同奥斯卡王尔德那种苦闷……我有病吗?如果这是病的话,我想治疗……

而就在这时,那个淳朴而低下的男孩儿走进了莫里斯的世界。我们开篇标题所说的那个“伟大爱情”便由此而生。 没错,莫里斯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面对那个跟自己不在一个阶层的仆人,他没有逃避,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积极地面对与尊崇自己的天性。

再次注意那个细节,在打完板球克莱夫送莫里斯回去的路上,两人的装束与之前的如此形同,唯一不同的是,那个留胡子戴防风镜把自己彻底伪装起来的人变成了“克莱夫”。

看到此,我久久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给了莫里斯如此大的力量,让他能够去打破传统、打破社会阶层隔膜,去追求真理。是童年教育?是家庭?还是天性……

我想答案绝不是个别因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原因。自此,我对这个莫里斯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当然,还有那个没受过教育,但却天性直爽的“斯科特”。

「一场男男版“灰姑娘”的故事」

这个爱情故事导演处理的酣畅淋漓:从斯科特在雨中默默痴情地送走莫里斯,到他雨中窥视莫里斯,再到他爬进莫里斯的卧房,两人亲吻、做爱、倾谈、板球传情……

注:斯科特爬窗表达自己的爱,与当年莫里斯在剑桥“爬窗”向克莱夫示爱是如此对称。在西方文学传统里,“爬窗示爱”可以说一个古老的意象。

知道,作为一个下等人,斯科特并没有那么些顾虑,他只是一味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对于莫里斯,我们可以说是斯科特打动了他,也可以说是斯科特鼓励了他勇于打破了传统和阶层的束缚,逾越了自己内心的鸿沟。

注:当莫里斯与斯科特在博物馆中再次遇到童年的那个亚伯拉罕学院的老师时,那一刻,或者说那一幕场景,似乎神启般地让在痛苦中纠缠的恋人得到了顿悟。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人的爱情戏始于电影开始后一个半小时,用了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便让观众感受到了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热恋,从怀疑到破镜重圆的全过程。

可以说,这是一场发生在故事中的故事,手法高明:整段”灰姑娘“的戏在整部电影《莫里斯》中并没有占据全部,而是作为莫里斯人生的一个阶段出现的,什么阶段——正是莫里斯成熟起来,冲破枷锁,重塑信心的阶段。

这种反故事中的套类型故事的结构,在电影中真的是很罕见的!

「结局:一个为爱留下,一个为爱打破,再一个把爱关在了窗外」

我们无法定义《莫里斯》到底算是喜剧、悲剧还是其他什么类型。它的结局让人五味杂全,感触无法形容。

自然,斯科特最终放弃了跟家人出国经商之路,甚至背负上了牧师对其“滥交”的骂名,决定为爱留下;而莫里斯也终于突破了自己,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莫里斯与克莱夫的爱情却永远地被时代所淹没。

镜头结尾那一幕,带着忧伤的克莱夫默默地望着窗外,镜头反打:那个剑桥的朝气蓬勃的莫里斯重现,他笑着呼唤着克莱夫...

克莱夫的妻子打断了他的美梦,最终,他选择了将那美好的一瞬间永远关在了窗外。

纵观这部长达 140 分钟的《莫里斯》,你会发现其人物结构设置是如此的对称与平衡(以剧中三位男主角为主):

1、莫里斯、克莱夫在全剧中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对比与对称; 2、后入场的斯科特与之前剑桥中淳朴莫里斯的互补与对照; 3、那个激进的被逮捕的雷斯利与三人命运的反衬与对比; 4、所有其他家庭社会角色围绕三人轴线而布下的局……

所有这些对称结构让这部《莫里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与戏剧张力

另外,导演那种让演员只顾角色不顾观众的忘我表演着实让很多人看了走神儿,然而,你一旦入了戏,便会得到一种窥视英国百年前真实生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离我们又是如此之亲近——

那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一样,电影中的主人公“莫里斯”也一一经历了:从爱情的迷惘,到社会道德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再到被人孤立边缘化的痛苦……没错,这就是现实。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选择的是妥协、将就、退缩,而作为一个凡人的“莫里斯”,则给出了我们另一种可能性:打破传统,追随感觉和人性。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同性题材电影《莫里斯》,虽然没有之后的《断背山》那么唯美浪漫,没有《阿黛尔的生活》那般前卫火热,更没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般虐心,然而,他却是如此真实,如此接近我们,他为后来那些优秀的同性题材电影打下了不可估量的基础。

综上一切便成就了《莫里斯》爱情的伟大!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2017评分最高的爱情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些让人回味的细节 对于这部同志片,我们只有嫉妒的份了!

「推荐」经典“同性"电影 top 10


一个认真看电影的自媒体

更多优秀电影、经典电影请关注我们

 4 )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look for

翻了翻评论,无一不对年轻时的美人休失去了恋情而扼腕叹息,对于后来出现的scudder评论聊聊。果然是我的点不同么= = 神经大条,没啥慧根的我看电影从来看不到什么炉火纯青的演技或者什么青涩动人的眼神。真正打动我的时候,是从scudder出现开始。那个从阿根廷来的莽莽撞撞不服管的男孩子,和管家顶嘴“Mr.Hall is a gentleman”的男孩子,大雨天为了多看maurice一眼而被奚落还不肯走的男孩子,努力写了封信后在自己最爱的船库等了maurice两天的男孩子。同性故事中,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两人看似天差地别内里却如一人的感觉。那是个地地道道的英伦绅士,另一个却是从阿根廷来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子,说着语调奇怪的英文,得知自己将举家离开之后竟然摸索着坐火车来到伦敦,只为了告别。在他懵懵懂懂拿着火车票,经过检票口,因初次坐车不懂规矩而一瞬间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的心被柔软地撞了一下。
年龄地位阅历的悬殊使两人最后的happy ending看起来如此童话。两人的感情似乎也只源于那单薄的肉欲。欲望退去后的maurice怀疑alec,进而害怕受到威胁,那尖锐带着现实的苍白。可是我却觉得,alec和maurice才拥有相同的灵魂。
并不是clive和maurice那样并肩走过学府幽美的小径,划着船讨论诗句或合弹一首彼此听懂的钢琴曲才叫soul mate。领悟对方的举手投足,并不代表能窥进对方的心底。灵魂伴侣应该是,虽然是这漫长人生里不同的两个个体,却追逐着同一的渴望。clive和maurice都彷徨过各自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clive要的是贵族式的安稳人生;maurice的彷徨贯穿始终,最终他和alec选择了同样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都如此执着又简单。那就是有这么个人陪伴在身边,就此足矣。无关年代,也无所谓现实的阶级,古往今来的情侣或志趣相投而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或相差巨大却抵不住对方的吸引,无论起始与过程如何,归宿总与这一份clive和maurice的矛盾有关。两位绅士和彼此的吸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在一部时间静止,雨声伴着惆怅,情愁染上昏黄的英伦风老电影里,岁月仁慈,maurice和他的情人会一直在一起。
关于clive和maurice,还有他们那段最美的时光,都会珍藏在彼此的心里吧。clive说,失去你,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这是全剧里最动人的一句情话。clive的爱也许不比alec少,只不过他还有那么多alec没有的东西,身份,工作,体面的庄园和家人,在那个时代的英格兰,这些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意义,也成了他的爱情的负累。就像他劝maurice时说的话,“我们的人生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其他东西”。有时就是这样,明明两个如此自然地就能融洽在一起的两人,最终却不能携手。并肩一同渡过人生中最轻松最肆无忌惮的日子,之后不知不觉间两人都长成大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去向别人的怀抱中。他之于他,是最美丽的曾经;他之于他,是最憾恨的永恒。美丽却隐秘的爱情,最终只能消逝于青天白日的阳光下。随着那一段段他们曾谈论的未了的钢琴曲和诗句。因为世间最被人心心念念的,便是这份求不得和已失去。

 5 ) 有人睡去,有人醒来

最后一幕,当Clive走上前,欲关上最后一扇窗,映上心头的却是几年前在剑桥读书时的情景,不曾动身一同前往,于是挥手告别。而此刻眼睛所流露出的不止是怅然,因为自此心间有了一道永久的缺失。

反观片头,也曾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或许你可以说它交代了Maurice的家庭背景,甚至解释这样一个Maurice的成因。站在全片的角度来看,即使有意与后面构成反差或呼应,也终究觉得这片头是那么无关轻重。电影的前半部分清新隽永但隐忍克制,后半部分似乎粘稠紧张却让人心中有快意。

电影结束后,我的思绪也还停留在前半部那段青涩美好时光里,看着这些骄傲,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穿梭在古老的校园里。周身的气息里是友谊,或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的爱情,令相似的灵魂不能自已。

他们两人都曾半睡半醒,但终究是Clive更先知先觉一些。相遇之后,就对两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你看他悠然弹奏着钢琴,Maurice却在一旁兴奋的不能自已,待到他自己弹奏时,那急促的琴声里,分明有着情欲的张力。Clive每每主动出现在Maurice的房间里,说话时常有种漫不经心的腔调,一旦认真起来便是王尔德式的惊人语。这些都对Maurice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的确,Clive 是危险的。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年轻的Hugh Grant 将Clive的迷人不羁,羞涩笑意,飘忽闪躲的眼神,欲迎还拒的心思,演绎的丝丝入扣。

在许多的故事里,都能觉察到,短暂的分离是感情最有效的催化剂。第二次假期,两人都尝到了想念的滋味,重聚时不自觉的抚摸或者深深相拥这些,都远远不够,于是Clive一吐衷肠,这却让Maurice乱了一时分寸。直到夜里,我们后知后觉的Maurice越窗而入,送上一吻来回应Clive,然后匆匆离去。你才觉得心里有了一思笑意。此时便能猜到,这之后,爱得更勇敢,更猛烈的必会是Maurice。

两人郊外玩耍时Clive不时的拒绝,或者说对柏拉图之恋的维护,及至后来,Risley被捕后Clive心中顿升的悔意与行为上的远离,再然后娶妻,走上仕途,那个年代这些在多问发生似乎都合情合理,旁人也只得叹息。而Maurice还在缓慢地认识自己,迟疑地不知道该睡去或者醒来。

可面对着英伦乡间这般清新的精致,怎么也不愿相信两个俊朗年轻人间的爱情只能发于此止于此了。

婚后的Clive蓄起了胡须,收起了一些不羁,笑容里也不再是羞涩,俨然已是位更迷人的绅士。依然克制地爱着Maurice,渴望着每年为数不多的相见,却也忍受着灵与肉的分离。我并不觉得怨恨他,只是惋惜,特别惋惜。此时的Clive,每每让我想起《断背山》里的Jack,他婚后的形象倒是与这时的Clive极为相似,不说那胡子与笑意,连那种故意表现出优越感的语调都如出一辙,或许Jake在演绎Jack的时候,有意参考了前辈Hugh Grant。

不曾想到,会有那样一位侍者Alec,能够全然知道自己想要,勇敢地爱上主人的朋友。在他纠结苦楚的夜里,越窗而入,共一夜缠绵。即便这只是一夜缠绵,对于Maurice的真正自我认识都是极关键的,更何况这是两人灵肉合一的爱情序幕呢。

Clive不是什么小人,Maurice也不是圣人,Alec这个角色的讨喜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

回想起乡间,青葱草地上,Clive曾对Maurice说,“要是你丢下我的话,我将半睡半醒地度过余生。”可竟是他主动丢下他,待知道永远失去他后,已是连半睡半醒都不能。半睡半醒是人之混沌空白时,佯装睡去或者睡去或许意味着能逃避着许多,却也终归失去了许多。醒来,终究要面对,面对最真实的自己,面对真正的人生,没错,这正是生之意义吧。而他们终于都有了自己的选择,有人睡去,有人醒来。
 
 
 

 6 ) 默 丽 思(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高中的时候,我在我哥那里第一次看到Maurice的中文版小说。
那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他只告诉了我,毫无忌讳的。他完全信任我。
我在他那看过几本同性恋小说,莫里斯就是在那时候读的。
小说是萧乾的夫人文洁若翻译的,萧乾在剑桥留学时曾与此书作者Edward Morgan Forster成为朋友,并在1943年时第一次读到Forster寄来的Maurice的手稿。萧乾把Maurice翻译成 “默 丽 思”,并注上了英文示意“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小说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性质的对话,总体来讲不太好读,语境也颇为中式,稍有不习惯。
但部分段落却还是打动了我,比如,莫里斯与阿列克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争吵,那个高潮我一直记忆犹新。
后来知道它曾被拍成了电影,就在一门心思的想找来看。但就是找不着。

我习惯于把想看的不得了的电影在自己的“脑内小剧场”先演一遍。
莫里斯已经被我演了无数遍——我幻想着我喜欢的那些段落应该是怎么演最好看……
终于在昨晚,我真正看到了电影。
电影是James Ivory的,我看过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非常喜欢。
演Clive的是Hugh Grant,而Maurice是James Wilby,我刚刚才看了他的“双城记”。

电影如我想象的一样,像一首祭奠青春的情诗,忧郁,细腻,脆弱,热切。
而这些特质的表现手法又出奇的让人觉得并非那么女性化,它是那么的开阔,就像是面朝大海,注视着波涛下暗涌的海浪。那暗自汹涌澎湃的感情,就随着Maurice热烈的爱,经历着痛苦的折磨,一直贯穿直至末尾。
我自始至终就爱这样的人,他的鲜活的,理想的,炽热的生命力。

电影有140分钟,但对于看过小说的我,一点也不嫌长。
李安说,把文学改编为电影,全靠大胆的想象力。James Ivory加入了一些没有涉及的情节,使故事看起来更圆润流畅,毕竟,这个故事本身是没有排山倒海的剧情变迁的,
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唯一的不普通就是主角们对于禁忌的同性之爱的挣扎,所以需要特别突出就是社会背景,门第身份的表现。
不过让我略为失望的一点,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争吵段落没有被体现。那是书里面的倒数段落,也是全书的准高潮,是莫里斯去见阿列克,然后终于在大英博物馆里爆发争吵:

“You blackmailed me”
“No, sir, no”
“You did”
“Maurice, listen, I only……”
“Maurice am I?”
“You called me Alec, I’m as good as you”
“I don’t find you are!” There was a pause, before the storm; then he burst put, “By God, if you split on me to Mr Ducie, I’d have broken you. It might have cost me hundreds, but I’ve got them, and the police always back my sort against yours. You don’t know. We’d have got you into quod, for blackmail, after which I’d have blown out my brains!”
“Killed yourself? Death?”
“I should have known by that time that I loved you. Too late, everythings always too late.”

“你敲诈我”
“不,先生,我没有”
“你做了”
“莫里斯,听着,我只是……”
“你叫我什么?”
“你叫过我阿列克,我们是一样的!”
“我不觉得我跟你一样!” 莫里斯停了一下,那是暴风雨的前奏;紧接着他爆发了,“我向上帝发誓,你要是向Ducie先生告密, 我就把你揍趴下。我可是花得起几百块钱,对付你这样人,警察是会给我撑腰的。你知道吗,我们会以敲诈罪让你坐牢,之后,我就用枪打穿自己的脑袋!”
“你要自杀?去死吗!”
“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我是爱你的。但是太迟了,一切总是太迟了。”

这段的背景是书中的第四部分,莫里斯意识到自己爱上猎场看守者阿列克。阿列克不顾身份的悬殊而爱着莫里斯,而莫里斯却仍旧挣扎于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同性恋身份而痛苦不堪,从而逃避阿列克。阿列克想以告发自己与莫里斯的交往而威胁莫里斯让他与自己私会,事实证明这是个有效的激将法,莫里斯终于吐露出自己的犹豫,愤恨,以及对阿列克的爱。
我的想象中应该是相互对吼争得脸红脖子粗,毕竟是告白啊。但很遗憾,电影里把它给过渡了,这是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

不可忽略还有配乐。之前在看不足两分钟的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被音乐迷住了。Richard Robbins的古朴细腻的旋律,精致的贯穿了这首忧郁的情诗。
我当初看预告时听到的一曲是“Clive and Anne”,它出现在片尾,当Clive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脑海里看到的却是曾经莫里斯在剑桥读书时的身影,配乐随着Clive的回忆而起伏,旋律虽然不变,但钢琴与弦乐交织着循序渐进,由弱到强,犹如被紧紧束缚的心发出的一阵痛彻的怅然。

试听:http://www.digforfire.net/manhuanv/?p=819

 短评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3分钟前
  • jagpumpkin
  • 力荐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10分钟前
  • shu
  • 力荐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1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15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19分钟前
  • CS
  • 推荐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23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28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32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3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40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41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46分钟前
  • 🐷🐷
  • 力荐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47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48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50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54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5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